美丽复旦
发布日期: 2013-07-10 访问次数: 1147
    每周一至周五,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乘坐每半小时一班的校车,沿国权路、政本路、中山北二路行至黄兴路,班车进入内环高架,并一路向东南方向驶去。穿越雄伟的杨浦大桥后,车子随着高架蜿蜒的方向深入浦东,一路开阔的景观迎面而来,现代建筑群纷立道路两旁。车子穿过张江立交桥,行至达尔文路时,你会突然发现,这一区道路的命名十分有规律,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的名字不断出现在路边的指示牌上,而当你看到创业园区、孵化器中心标识字样时,你就会对此区域道路的命名找到合理解释,是的,这里是张江高科技园区。沿达尔文路行至蔡伦路,到华佗路右转,左手边就可以看到令人熟悉而倍感亲切的红砖围墙和复旦Logo。展目望去,是绿树环绕中四百米塑胶跑道的标准田径场。班车由华佗路653 号进入校园,扑面是一大片绿色的草坪,驶过桥面,两侧则是开阔的三星河水面,放眼是灰色调的平顶楼房,包豪斯式建筑风格统一而简洁。这就是复旦大学张江校区。

    从地图上看,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和江湾校区,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复旦大学张江校区,这三个点,构成了复旦大学校区规划发展的“一体两翼”,基本形状为一个等边三角形,稳稳地嵌在上海腹地。“以半小时车程能够到的这个范围里面,建设一个我们复旦的浦东园区。”据张江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海晶介绍,这是复旦对张江校区最初的设想。五年来,张江校区,作为复旦大学“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翼,已深深扎根在了上海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她承担着推动复旦信息、科技、药学等学科腾飞的重任。2003 年10月26 日,张江校区的一号教学楼和三号科研楼打下了第一根桩基,两年后,张江新校区拔地而起。

    时至今日,张江校区的入驻已有五年历史,在那里的工作人员习惯称自己为“张江人”。在这里读书的学子,亦自豪地以“张江男”、“张江女”自居。相较邯郸校区本部,这五年的发展道路确实不长,但张江校区内的每一颗树木都是由一片一片叶子,一个一个枝桠成长起来的,张江人,亦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的,用王海晶的话说,张江这五年下来,是“稳稳地立住了”。历史总有一个起始,历史也总是不断地积累着,书写着张江校区的每一步,张江人奋斗的每一步。
 
    说起张江校区,似乎应该用“他”来形容。站在校区中心的一大片绿地上,环顾这个校区的建筑群落以及校区周边的空间及产业布局,有理由相信,张江有着理性的精神和规范的气质。不妨来看看——“他”的建筑手册。

    张江校区前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江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徐国辉老师曾撰书介绍张江校区规划与建设情况,徐老师为此取名为“学院精神的回归”。学院( Academy )一词,最初含“正规”、走正路不走邪路的意思。所谓学院派,是指受过正规且完整的学校教育和学术训练,学术研究上有师承的从事科研或创作的群体,重视传承与规范。传承与规范,这正是张江校区规划建设提上日程之时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复旦本部的建筑已走过几十年沐、风沥雨的历程,徐国辉老师讲到,“复旦大学原有的建筑风貌已与学校的人文精神相互融合,成为代代传承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张江应该怎么做?

    从这个起始点出发,张江校区规划建设以海内外招投标的方式,选中了一家德国设计公司,“以包豪斯建筑风格进行校园各单体和景观的总体布局,并辅以江南式庭院和中式园林为点缀和连接,以朴实的建筑美感和秀气灵动的景观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这种选择是意义重大的,“我们试图以一种不同于学校原有建筑风貌的建筑形式,来体现二十一世纪时代特征,来呼应新校区所处的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产业特征;同时以这种建筑风格所具有的宽泛的包容性,来实现复旦人文精神的传承与重现,并为人文精神的再成长提供可能与基础。”

    包豪斯式的整体性统一。张江校区主体建筑的高度、体量、立面的开窗比例、窗户大小等基本一致,外墙以灰色和白色涂料为主,局部辅以玻璃幕墙。入口部分的墙面各点缀以红、黄、蓝三色以区分每个单体建筑,通过一个宽阔的钢结构玻璃顶连廊作为纽带联系各个单体,并形成材质上的对比。如此,整个校区设计风格简洁,造价不高,视觉效果开阔、舒适而特别。香港一些大学的校长来参观后说道,“这里像个学校,是个读书的地方”。

    由内而外的空间设计。采用现代建设观念,先确定各部分功能所需空间,再由这些空间组成合理的总体外观,如此由内而外,以功能决定外形。校区建筑立面处理通过有序的开窗,简洁的体块关系、构架等元素来体现文化建筑特有的高雅、含蓄的特点,以柱廊、实墙、长条窗之间的虚实关系来丰富变化,力求建筑的外部形象真实地反映内部的功能空间,以纯粹的建筑思想表达对学院精神的崇尚。

    图书馆临三星河而建,独立四层建筑,西侧入口处有高达14.6 米的柱廊,作为半室外式过渡空间,进入室内后是两层高的入口大厅,并利用门架序列,限定不同的功能区域,组织有序的人流关系,主题墙的设计形成视觉的重心,有效改善了回马廊的单薄感、冗长感。图书馆底层中央部分为借书区,南北两侧均为阅览区及相关附属设施,在借书区和阅览区之间以挑空至三层的中庭和采光玻璃顶达到上下层和内外交流的效果。东侧面临三星河处设置以供休息的亲水室外平台。2005 年,图书馆获得年度上海市建设工程最高奖“白玉兰”奖。

    教学楼与科研楼形成围合式建筑,内中都有一个内庭院,通过植物和地坪材料的不同布置而形成不同的主题。第一、第二教学楼两个单体沿“攀登”喷泉主轴线方向,对称分布两侧两座建筑上均有采光玻璃顶的廊道作为半室外式过渡空间。软件楼、微电子楼、微分析楼均设有屋顶花园。此组围合建筑由一高达五米的东西- 南北向连廊相互连接,并在连廊末端各自设置主入口。

    行政楼南临张衡路,沿西侧校园大门设置圆形报告厅,大块面材质的交错咬合,结合间接灯光的渲染,创造素雅的氛围。东侧小报告厅以帅气的墙面一体化设计手法给人浑然一体的美感,并体现一种质朴的力度。

    体育馆为独立一层建筑,局部两层,中央为篮排球场地,屋面局部抬高,形成侧窗,以改善馆内自然光线和通风,并避免造成对使用者的眩目光线。四百米塑胶跑道的操场,是学生的乐园。本部的学生刷体锻会跑到这里来,踢足球也会一起坐班车到这里来,整个校园的氛围总会格外热闹雀跃。

    图书馆、教学楼、运动场、食堂场是张江师生一天中驻留最长或最应该去的四个地方,设计采用小围合,缩小了学、看、动、吃四个方面的空间距离,充分考虑到了师生动静、劳逸结合的生活特点,同时空间上的相对集中性,增加了一体感,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绿色景观是张江校区精心布置的一大特色。从大门入口的主轴开始,借助川杨河的支流三星河南北向穿越校区的特点,沿河建造S 型景观带,又称“驳岸”,系借鉴剑桥大学的校园设计。并借助原有地形平坦的特点沿岸建造中心大绿地(绿地为中间高四周低的微小弧形,感觉亲切)。河道旁的专家楼边设置了一组中式庭院景观,配以小桥流水,成为学生晨读的好地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过来,看到三星河,即表示宁可不住宾馆也要住在这个校区里面。刚巧原来他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张江校区令他备感亲切。另外,通过疏密相间的多品种植物材料与河面有机组合,形成大草地、涌泉、树林等景观,同时可以调动嗅觉、触觉、视觉、听觉,充分体验校园与大自然共存的和谐。

(本文系在徐国辉《学院精神的回归》一书以及张江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国兴、副主任王海晶、副主任王正华老师的访谈基础上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