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解读本科住宿书院改革
发布日期: 2013-07-10 访问次数: 728
缘何创建住宿书院?

    7年前,复旦大学开始通识教育改革的探索,创建了复旦学院。当时学院包含了志德、腾飞、克卿、任重4个住宿书院,学生第一年不分专业在复旦学院各书院进行学习,第二年开始回到各专业院系学习。

    复旦本次本科生住宿书院改革酝酿于2009年,试点于2010年,成立试点的希德书院,讨论于去年,启动于今年。

    陆昉表示,建设本科生住宿书院的目的,是通过书院使不同学科的学生,能够有充分的交流,就大家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鼓励学生在不同交叉学科间交流探索、全面成长。

    在陆昉看来,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得到的,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的成长、培养、锻炼。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专业教育之外,还有另外一块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课堂的学习、熏陶,校园文化、书院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教育。

    “书院,应该是通识教育氛围最浓郁的地方,也应是最能感受到大学文化气息和生活魅力的地方。”陆昉说:“它发挥三个功能:实现文化育人的住宿园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

新复旦学院有何不同?

    据陆昉介绍,复旦大学今年7月,正式开始组建新的复旦学院(本科生院),原复旦学院、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生教材中心职能整合,机构并入。

    原复旦学院仅管理一年级本科生,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担负一定责任。新的复旦学院既是管理机构,也是办学机构,统筹本科招生、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书院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教务管理等本科教育各方面,打通了人才培养各环节。

    新的复旦学院下设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个书院。书院有管理委员会,配备2名教师,协助院长工作。书院内学生组建自我管理委员会,自主设立各职能委员会,履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各项职能。

书院改革有何新举措?

    陆昉表示,从今年9月开始,2011级和2012级全体学生将按照不同学科大类和专业,被分到5个书院;大三、大四学生可以志愿加入书院。从2011级开始,所有本科生都将在本科阶段有完整的书院生活。

    全校本科生公寓将按区域划分成各书院,书院的物理空间相对独立。书院内的住宿安排,基本按照大类融合和学科交叉的原则。“因为今年是第一次改革,学校预设的过渡期是三年,所以2012级新生的书院还是由学校来安排的。”陆昉说。

    陆昉进一步透露,今后各书院建设逐渐走上正轨,文化特色大致成形了,学校就会把书院的特点、特色介绍出来,届时学生完全可以再根据他们的兴趣加入到某个书院去生活。

    目前,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书院,聘请了五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担任院长。他们是物理系的周鲁卫教授、上海医学院的彭裕文教授、哲学学院的王德峰教授、新闻学院的童兵教授和信息学院的汪源源教授。他们分别来自于自然科学、医学、人文、社会和技术科学。

    陆昉说,每个书院都有一位院长。住宿书院不是一个行政级别的单位,不能用行政级别去衡量这些院长。书院院长是一份很高的荣誉,是书院的领导者。他的思想理念非常重要,他可以给整个书院的发展方向提供他的思想。书院院长的主要职责是书院的文化建设,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学术文化的建设,还有通识教育。

书院和专业院系如何分工?

    复旦大学今年推出的本科生住宿书院改革,一个关键部分就是理顺新的书院和专业院系的关系。

    陆昉指出,原来的书院在创建初期,承担了大量的学生管理事务,书院的文化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空间建设相对滞后,学生还是习惯于被管理,自我教育的潜力开发不够。

    “在总结过去7年通识教育和书院建设的经验后,我们的新书院更加注重书院的文化建设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把过去在学生大一时全部集成于复旦学院内各个书院的学生工作和日常管理职能,回归到各个院系。”

    也就是说,从今年起,复旦的各个专业院系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由新的复旦学院统筹院系和书院共同实施。而书院则可以更加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空间塑造和价值导向。书院的职责相对聚焦,功能进一步强大,就可以有力地弥补原有本科教育体系的不足。

    这样并不是说专业院系就不关心书院建设了。不管是来自院系的书院专职导师,还是院系配备的专业导师,都是在书院内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理顺院系和书院的关系,使院系和书院各有分工、各有侧重、互相配合,其实有助于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最终目的,是使书院和院系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陆昉强调,需要指出的是,书院生活和专业学习并不矛盾。很多学生也在形容,院系是父亲,书院是母亲。学生入校后,属性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在专业院系的属性,他的专业学习、生活在专业院系都是非常完整的。另一个是书院属性,这是他的住宿空间,包括第二课堂。这样的两个属性给他很好的选择余地,学生的选择比较灵活,校园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富有教育意义。

书院为学生带来什么?

    “基于我们对本科生住宿书院的理解,我们希望通过它打造或培育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小‘社区’。学校充分尊重学生在书院管理和书院生活中的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陆昉说。

    书院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广大的空间,使他们在大学四年里不仅得到专业学习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大学四年里很好地承担起自我管理的职责。

    陆昉坦言,书院建设,本质上是校园里的“社会建设”,在校园里,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建设书院;走出校门后,就能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建设,更主动地领导社会前进。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机会。

    事实上,在复旦大学启动本科生住宿书院改革的时候,就将学生作为重要的决策和设计力量。学校实质性启动书院改革以后,他们参与了整个过程。今年上半年,通过在校学生委员会(简称“学委会”)公开招募了40余位学生志愿者,他们组建了本科生住宿书院建设学生项目组。学生们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参与书院建设的各种调研,提出用户需求,并进行学生自我管理的顶层制度设计。

    这还是刚刚开始。学校还在考虑,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可以承担起学生加入书院的申请,可以与院长、导师共同规划书院的文化特色,可以自主安排书院学术和文化活动。书院的物理空间、公共空间、文化空间如何建设,学生可以提出用户需求,甚至可以参与设计方案和工程招标;学生还负责书院内公共空间的管理、运营。如果学校要建设新的书院,这个书院如何建,学生也可以来决策、参与。

    陆昉告诉记者:“可以这么说,自我管理是书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