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科创丨马顺利:兴趣是科研道路的起点,摸索是行走途中的常态
发布日期: 2023-12-03 访问次数: 10

腾飞科创丨马顺利:兴趣是科研道路的起点,摸索是行走途中的常态

书院在复旦 2023-11-06 20:41 发表于上海


复旦大学腾飞书院以工程技术大类为主,一直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学术能力提升,积极营造“科学精神、工程实践”的特色文化,“腾飞科创计划”便是腾飞书院的特色活动之一。该科创计划贯穿学生本科阶段三年,利用书院平台及各院系教学研究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术体验及与导师深入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术热情、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马顺利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系,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期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VIRTUS LAB 工作,在业界研究77GHz毫米波汽车雷达产品,之后在复旦从事研究工作,在复旦由学生变为一名新老师后,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腾飞科创计划的导师。


马顺利老师


2023520日,经过一系列选拔、沟通、评审后,复旦大学20级腾飞科创结项评审结果公示,由马顺利指导的项目团队获得优秀奖,这支由12人组成的团队也是所有立项团队中人数最多、专业最多元化的一支团队。

  

 “它一方面能够把感兴趣的学生聚拢起来,另一方面可以让本科生多了解一些科研的内容。”马顺利在谈及腾飞科创项目意义时说。


 “培养学生做研究的耐心”

科创项目的种子播撒于2020年的春天,马顺利收到了书院发来的关于腾飞科创计划的邮件,他觉得“挺有趣的”,于是报名成为项目导师。同年61日,经过公示,“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中的算法和芯片研究”项目成功立项,向各院系招募有兴趣、有能力参与的同学。

作为项目导师的两年间,马顺利见证了同学们在科研方面的迅速成长,从最初并不清晰的路线规划,到最终做出“有系统性、可以演示的东西”,成功通过结项答辩,获得优秀项目评级,这一可堪艰难的过程是对学生学科素养、时间规划等多项能力的考验,同时也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与帮助。


项目组核心成员、2020级微电子专业学生翟天屿提到,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主要存在于项目的初期阶段,因为在此时,“掌握的专业知识还不是很充沛,不知道这个项目该怎么样进展下去”,同时由于项目组人数较多,成员之间尚不熟悉,缺乏沟通,对工作的高效开展造成阻碍。为解决问题,马顺利为研究制定了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召开了数次线下组会,组员在讨论、汇报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彼此也逐渐熟悉起来。每次组会结束后,组员都会积极与马顺利交流,将汇报的ppt、视频等材料主动发给导师,马顺利笑着说:“大家都非常积极,这个项目光是积累的这类材料就有好几个G”

同学们在进行组会


对于学生提出的想法,马顺利始终秉持积极、鼓励的态度,他认为,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想法更为大胆,创新力比较强,不会完全按照导师想法去做,这是十分可贵的。至于能否做出成果,则不必强求,对本科生而言,做研究的过程中一步步了解科研本身、明确自己的科研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不同于研究生的科研项目,本科生摸索科研道路可能要花费两到三年时间,腾飞科创恰好为同学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回想自己的科研经历,马顺利说:“这种科创项目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培养本科生做研究的耐心,我觉得做研究本身就是你刚开始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东西,到最后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东西”。


跨学科的思维碰撞

在选择课题时,马顺利的首要条件是“让同学感兴趣”,其次是“前沿技术”,兴趣是选择进行学术研究的开端,能够激发同学的学术热情,前沿性则保证了研究的价值以及可持续,对于参与同学的未来发展帮助较大。综合考量之下,他最终选择了可以结合多专业知识且位于技术前沿的自动驾驶技术作为研究课题。


由于研究课题内方向众多,涉及微电子、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学科知识,特定专业指向性不强,成功吸引了诸多非微电子专业的同学也参与研究,学科的交流在这个团队中成为常态。


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大项目,在项目中期阶段,组内成员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成员按照研究方向分为了两个小组,一组负责硬件部分,另一组负责软件,合作进行研究,同时定期进行组间的学术交流,形成了项目组的交流文档。定期的学术交流沟通促进了这些同学多维度的思维与技能培养,参与一个项目,收获多样知识。项目组成员翟天屿说:“通过这个项目,我不仅对本专业的这些知识有了更深入了解,更对其他方面,比如说计算机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认知。这样的交叉学习过程对我今后无论是做科研还是之后工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兴趣相同的同学因科研相聚,欣喜于彼此志趣相通的同时,也收获不同学科的思维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火花汇聚在一起,便成为了燃烧的炬火。马顺利评价道:“参与我们腾飞项目的这个学生都非常优秀,他们做的都很努力。不管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多和少,我觉得至少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学到了东西的。”


 “珍贵的体验”

参与项目对于同学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挑战,也伴随着全新的体验。不同于研究生固定的科研时间,本科生的课表更为灵活,如何平衡好通识课程学习、保证课程绩点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项目与直研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是每个成员都会面对的问题。此外,本科生的知识体系尚未建立,做科研意味着需要抽出大量时间对专业领域知识进行梳理,打好基础,再建造高楼。“对学生而言这个东西其实是很难的”,马顺利表示。但是,翟天屿并未讲述这些必然出现的疲累,而是讲述了项目结项答辩时的场景。作为本科生,他此前从未参与过类似的正式答辩。在答辩中,他需要为每一个评审导师介绍项目的整个过程,包括如何分组、各组的进展情况,他说:“答辩的整个过程,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回顾做项目的整个历程,以及不断锻炼自己的一个过程”。目前,翟天屿已经成功入选卓博计划,修读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在未来继续学术道路上的探索。

对于导师而言,项目带来的体验与收获同样是珍贵的。在担任导师之前,马顺利对于本科生的科研状况“不是特别清楚”,但在担任导师之后,他对于本科生的科研培养、成长阶段有了透彻的了解,“第一年应该打基础了,第二年应该要了解这些项目……”。在同学眼中,他是一位平易近人、认真负责的老师,也因此,他与众多同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认识了很多学生,也跟很多学生之间有良性的交流”。开始担任项目导师时,马顺利也是一位复旦的新老师,时间相对充裕,这段与本科同学们交流的经历对他来说也是弥足珍贵的,“过了这个时间以后,你可能也没时间来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对年轻老师来说,这可能是非常好的时间,也是比较大的机会。”

 “摸索”与“优秀”是马顺利频繁提到的词,兴趣是许多同学开启科研的起点,凭着兴趣与努力,有些同学获得了快速的成长,但在摸索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的兴趣便逐渐消失了。对于选择科研的同学,马顺利说:“希望同学们在过程中还是要坚持一下,不论成果大小,只要你坚持下来,我觉得总归是能够做出来东西的。”

阅读 946

书院在复旦

关注

分享收藏1


4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巅峰对决|“书院杯” 篮球超级联赛和啦啦操即将开赛,恰同学少年,逐梦正大!

  

我看过的号

书院在复旦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勤勤恳恳研究50年,4次申请院士被拒却在美国评上,最后怎样了?

  

3个朋友读过

土豆不会飞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期中季,复旦学生破防时刻

  

踱步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