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科创丨陈思明:带本科生探索科研之美
书院在复旦 2023-11-03 15:46 发表于江苏
2020年,三十岁出头的博士后研究员陈思明离开德国波恩大学,回到母校复旦大学,担任大数据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年,他在自己的研究方向里选取“社交媒体可视分析”作为申报项目,在2020级“腾飞科创计划”中成功立项。他与“腾飞科创”的故事就此开始。
“腾飞科创计划”由腾飞书院学生拓展部承办,是腾飞书院特色活动之一。“腾飞科创计划”贯穿学生本科阶段三年,旨在结合书院学生工程技术学科专业背景,利用书院平台,依托各院系教学研究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术体验及与导师深入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术热情、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是一个探索和培养兴趣的过程。”陈思明认为,通过“腾飞科创”接触科研,能够让学生更快地入门,“相比同级的人,他们的认知就提高了一些。”
助你“腾飞”——
“把本科生当做研究生一样培养”
陈思明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2007级信息安全专业。在此期间,他曾加入复旦大学“曦源计划”,以本科生的身份加入到导师的实验室里,接受一些科研的训练。但在当时,本科生亲身参与到科研过程中的机会并不多。成为导师之后,陈思明越来越觉得,带领本科生做科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抱着这样的心态,他选择加入“腾飞科创计划”成为导师,“带一带师弟师妹”。
无论是社交媒体、自动驾驶还是智慧城市与时空场景方向的可视化研究,陈思明在项目的选择上都注重课题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首先大家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感受到,才可以理解。”这些课题大多来自于陈思明研究的方向。在熟悉的领域里,他为学生提供一些不太复杂的数据,方便大家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做可视分析研究,往往需要亲自动手写程序。对于在此方面基础比较薄弱的本科生,陈思明不设门槛,而是以“宽进严出”的态度对待新加入项目的同学。以一些编程的训练和学习作为入门基础,之后再慢慢教学生数据分析、数据教学和可视化的一些方法。
但这样的过程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的主要压力不在科研,而在课业。“我对所有进组的本科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要在保证好成绩的前提下,来和我做研究。”如果学生因为学业压力,无法分配更多时间在科研上,陈思明也对他们的退出表示理解。
而对于愿意付出时间,并能在科研中获得乐趣的本科生,如果他们能够跟得上进度,陈思明就会把他们“按照研究生来培养”。“腾飞科创”的成员和研究生们一样,参加每周一次的大组会、小组会,与学长学姐们轮流分享前沿的进展,也会得到陈老师对于下一步研究的指导。
在交流与沟通中,陈思明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帮助“小朋友们”最大化地发挥特长、弥补短板。复旦大学软件学院2020级本科生单弋是“社交媒体可视化分析”的项目成员之一,专业出身的他非常擅长写程序,却在英语论文的写作上十分苦恼。陈思明找来实验室的一位研究生指导单弋,同时,也让单弋协助师姐的一些研究工作。陈思明说,互助、互补也正是他团队的特点。
参与体验——
跟着陈老师做科研:“Perfect!”
陈思明认为,实验室既要有做学术的严谨氛围,也要有家一样的生活气息。
他乐于介绍参与腾飞科创的学生认识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这些都是一辈子的财富。”陈思明说。加入陈思明老师带领的可视分析与智能决策实验室(FDUVIS)之后,单弋将自己的微信昵称改成了“向开哥学习”。“开哥”正是他在实验室中认识的一位博士学长,在单弋眼里,“开哥”是他的榜样。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孙一也在与学长的交流中受益匪浅:“在最后改文章时,无论是整个逻辑、实验的设计,还是一些要注意的点,我都学到了很多。”
提到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腾飞科创的经历,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2020级本科生费彦琳竖起大拇指:“Perfect!”今年暑假,费彦琳与FDUVIS的几位学长学姐一同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 (ChinaVis 2023),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她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大家平时怎样做科研,在题目不同的情况下怎样给予彼此激励。这让她产生的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和他们进行这样的交流,那我对于可视化的认知又能更深一步。”
在孙一眼中,陈老师是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导师,不仅在学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在生活中也十分有趣:“陈老师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热爱生活。”科研之外,陈思明喜欢探索和体验不一样的问题,有些来源于实际的产业,有些则来自于生活中的兴趣。“我自己有写诗的兴趣爱好,也去过几十个、上百个国家,去全世界各种地方走走——这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在北大求学期间,写代码之余,陈思明也经常会去未名湖边走走,让自己得到调剂、放松。“refresh一下,其实有时候会更好。”陈思明这样说。
FDUVIS实验室的墙上,挂着许多陈思明老师与学生的照片,这是“不同届的学生们点点滴滴的纪念”。遇到实验室里的学生过生日,陈思明会组织大家在实验室里“带生日帽给他们,一起唱唱歌、吹个蜡烛、吃个蛋糕”。有时投完稿,大家比较疲惫,陈思明会带领学生一起出门团建,去海边骑自行车,休息休息,调整一下状态。
陈思明觉得,与“小朋友们”的相处是很开心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待在学校里——学校一方面是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其实是一种陪伴和成长。”
推进腾飞科创——
“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在陈思明看来,腾飞科创计划的推进,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收获了知识与对未来的规划,而他们每个人身上的特性和所做的事情,也往往会给导师带来一些启发。
今年,单弋获得直博生推免资格,跟随陈思明老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说,自己选择直博,和本科期间的科研经历是“最相关”的。今年上半年,单弋尝试自己走完投稿的全过程,尽管最后做出的成果并不是很完整,但这段经历让单弋觉得,做科研是一件可接受的事情。“你自己尝试过,并且觉得组里面的氛围很好,你觉得愿意在这边再待个五六年——所以我才选择直博。”
孙一在刚入门时,先是接手了一位硕士生的项目,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尝试着手自己做一套自动驾驶系统。经过陈思明的引荐,孙一与NIO蔚来汽车厂商合作,与公司的一线专家讨论,在得到反馈后,又对自己研发的系统进行调整。“他现在的交流能力、对于技术的表达,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这些都是点点滴滴的成长。”陈思明说。
费彦琳说,腾飞科创的这段经历改变了她行为习惯的局限性。她之前觉得,一件事情必须要从头到尾想好,才能动手去做。后来发现,做科研往往是先有一个大致方向,经过尝试之后,认知会和之前发生变化。“更多条路的分叉在你面前,更多让人兴奋的可能性展现出来。”费彦琳这样形容,“陈老师那句话怎么说:‘事情是越做越简单的。’一定要勇于迈出第一步。”她变得没有那么保守,有了更多尝试的勇气。
在陈老师的影响下,她对于学术生涯的规划也发生了变化。从前她觉得,“读博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就像坐牢一样”。陈思明鼓励她,读博并不一定要非常聪明,只要有兴趣,只要愿意坚持,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博士。“我现在的成绩可能申请不了直博,但我现在还是想读,哪怕继续读完硕士再读博士。”费彦琳说。
今年,费彦琳基于腾飞科创的成果,作为第一作者在ChinaVis2023上发表了题为《基于人物传记文本数据的叙事可视化自动生成系统》的论文。“大多数历史材料都是用文本的方式来组织的,读完一个人的一整本传记,就算是一个人全篇的维基百科,都是很累的。即使读完了,又有多少能印在脑子里?”
费彦琳选择通过可视化的方式,用图形化的语言突出人物的特点,以此吸引读者的兴趣,“我们也希望留下更多的空间,让读者顺着自己的线索挖掘下去。”费彦琳和项目成员们首先总结了整个文本中发生的时间,进而通过人际关系、地理形迹、职业生涯等线索对事件进行分类,然后将其排布在时间轴上。
“和我合作的同学里面,有人很有人文天赋、很有人文思想。”费彦琳对这样的跨学科碰撞有很大的兴趣。在陈思明老师的引导下,她在自己热爱的学术领域继续前进。
明年,陈思明想要研究一些有关大语言模型、人机交互的项目,在其中选取难度合适的部分,带领本科生探索科研之美。他陪伴着本科生的成长,成为他们科研生涯的引路人,与“腾飞科创计划”的故事,还会一年一年讲下去。
END
阅读 462
书院在复旦
关注
分享收藏在看
2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巅峰对决|“书院杯” 篮球超级联赛和啦啦操即将开赛,恰同学少年,逐梦正大!
我看过的号
书院在复旦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从零基础到发表高水平成果,这群华大本科生做科研相当了得!
阅读1万+
华侨大学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