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日月长
发布日期: 2023-06-28 访问次数: 14

书中日月长

原创 爱读书的 复旦大学 2023-04-23 19:35 发表于上海






今天(423日)

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


书中日月长

观之天地阔


读书,业已成为师生的日常

但在某个阅读间隙

你是否会思考


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如何读一本书?当面对晦涩的专业原典时,该怎么做?读万卷与行万里路有怎样的关系?又该如何处理读书的精与泛?


在复旦,有这样一群书院导师。他们或是常与同学们在读书小组里碰撞思维;或是守三尺讲台将新知传授;或是躬身一线融万卷书入万里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邀请了志德书院导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定平,腾飞书院导师、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戴开宇,克卿书院导师、附属华山医院主任医师张军,任重书院导师、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张怡微,希德书院导师、经济学院教授兰小欢,共话何谓读书,为何读书。


点击视频,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01# 

就像饿了要吃东西,

读书是在 “得意忘形”中

与世界产生共振


 “读书就是我的生活”,这句话五位老师都提到过,在他们看来读书早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张怡微的阅读世界里,书籍包括着对过去的整理,也关乎未来,是心灵的体验,更是关乎内心的秩序。


 “我看待世界的方法是读书给予的,阅读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里有着能够让自己接纳对人生诸多困惑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也包括当代的同学朋友的创作,那些在艰难困苦中完成自己的人,会给我们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彼此,看到世界温柔的一面,这很重要。”



 “真正的读书可能是你忙了一天,躺在床上想休息时,还想去伸手翻看的那本书,那是你真正心灵的渴求,就像饿了要吃东西一样。我们通过食物产生能量,与外界进行新陈代谢,人的精神亦是如此,经过知识的新陈代谢,我们才能更有生命力”,戴开宇说。


在他看来,读一本书时,需要做到“得意忘形”四个字,要得到书的意境,不一定要被形式化或知识的细节所束缚,而是人与书形成共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做到知行合一才真的成为了自己的东西。


 “

02#

从经济学的角度,

读书是年轻人构造自己精神世界

最经济的方式


 “如果你和杜甫是好友,他天天与你讨论唐诗,也许你可能不用真的去读唐诗相关的书,但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读书是超越日常生活条件所限,与更杰出的人对话的可行方式之一”。



读书,在兰小欢看来,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无需在意自己究竟读了多少本书,选择对自己知识有增量的内容去阅读,从经济学的角度,这就是年轻人构造自己精神世界最经济的方式。


 “

03#

每一个年纪,

总是应该要读一本“大书”


 “我觉得每一个年纪,或者说一个长段时间,总是应该要读一本大书的,比如,今年就重点读一本书,每周或每天读一点。”


张怡微所开设的“西游记导读”通识课程在复旦很受欢迎,课程通过16周时间,带领同学们从各个角度来看待《西游记》这部经典文学的价值。经典文学的丰富性就在于,它不限于某一个专业,而是各行各业的、各种专业的同学都能够从中看到跟自己有关的经验



 “文科学习上有一个规律,就是学难的东西进步得快。想要冲破日常生活对我们的束缚,那就需要有想象的空间,需要有足够的敏锐度,无论是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或是科技对生活的重大改变,都需从中产生想象。”


 “

04# 

广泛涉猎,博观约取,

正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书要不为某个功利的目的,广泛涉猎,然后博观约取。知识会内化成一种复杂系统,彼此之间自动关联,让你涌现出灵感,这时这个灵感非常珍贵。”


如何抓住一闪而过的灵光,戴开宇有自己的方法,“我会把看书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实时记录下来,有些和课程相关的就直接做PPT或画思维导图记成笔记。在读书过程中,想象着怎么跟别人讲,就是一种“自觉觉他”,讲出来后就很难忘记了。”



学科间的泛读是帮助我们打开创新思维的路径之一,他认为理工科的学生也需要人文精神,“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甚至踩一脚刹车,这时要回到对人性的理解,我们生活最需要的是什么?书会给我们一个精神的家园,让我们可以去理解‘诗意的栖居’,不会盲目发展科技。这对自己、对人类发展都是很关键的。”


这个时代广泛阅读并建立知识的连接很重要,同时,有些书也要精读,甚至可能要用一辈子去读,“5年前我们读一句话觉得懂了,过了5年经历了某些事,可能有新的顿悟,便会生出‘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郭定平已经主持过两届“经典读书会”了,以专业必读书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例,他带领同学们用两个学期逐章读原典、学原文,消化、吸收、总结、讨论。


 “精读原典也许是要花长时间、下大功夫,但这对于我们充分理解人类社会进步,对青年学子思维训练以及将来做学术研究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这也是复旦大力支持开设各类‘经典读书会’的原因。”


 “

05#

要把一本厚书读薄,

再由薄读厚


在张军看来,读专业书籍就是要经历厚——薄——厚这样的过程。以医科经典的《内科学》为例,他认为,要先做到每章通读,根据大纲,理清条目和概要,形成对整本书的框架。随后,合上书本,根据纲要,回想整本书的内容。最后,要不断补充行业最新知识,同时尤为注重医学的人文素养,将“书”读厚。



 “一个医学生,他不单是要掌握医学知识,很重要的是,医学生将来是要和患者打交道的,要让患者能够体会到医者的仁心和温度,患者才会感到安心,我们不是与冰冷的机器打交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

06#

行万里路是一个人的朝圣,

读万卷书是陪伴你的勇敢


 “行万里路,不一定是指旅行或者是远足,更多的是指人生之路。行万里路的过程可能是你一个人的朝圣,但这个时候有一些好书陪伴,会帮助、指引你应该怎样走”,戴开宇说。


在兰小欢看来,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都是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要同时完成,“人的生命很长,有读书条件的时候多读书,有行路条件的时候多走路,把握住适合自己的时间节奏就好。”



人类大脑发育成熟的过程,是通过感官不断刺激神经元细胞来实现。花何以美,何以香?书中无论描绘得多精彩,只有亲身感受、验证后,才能建立自己对真理的认知,所谓“知行合一”在张军看来,对医学生尤为重要,“在中国不同地域,有地方的特色,这对于疾病来说叫‘地方病’,只有亲身看到这种疾病的形态,病人变化的情况,才不会停留在书本上的抽象过程,医学见习、临床经验,就是要不断更新知识,面对病人、诊治病人。”


郭定平认为,如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有了一个很重要的新要求,就是基于现实社会生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知识体系、概念体系、理论体系,从而进行概念创新、理论创新。


 “

07#

会读书的人,

不是过一种单个人的生活,

而是一种人类的生活


读书跟不读书,所体会的人生是大不一样的,所谓“读书提升人生境界”,就是通过阅读探索世界,在探索的基础之上,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改变世界。“真正会读书的人,他不是过一种单个人的生活,而是过一种人类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是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人生”,郭定平说。



张怡微则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会遇到各种各样说得清楚或说不清楚的困难,他们也要面对,也要跟志同道合的人交往,也会遇到生存的危机。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别人也是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看看不同世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那这样的话,可以使自己变得更丰富,也会变得更有同理心”,


 “

08#

一个谜题:

等待去探究的

莎士比亚雕像上的一行字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有一座莎士比亚的雕像,雕像手中捧着一本书,书上隐约刻着一行小字,路过的人驻足于观赏雕像,却无人在意那行小字,几乎读过莎士比亚所有作品的郭定平带着极大的好奇心研究起了这行小字,“我后来真的去研究了,那是一段能够代表莎士比亚对于大千世界人生的一个小小总结,至于那行字究竟是什么,就是个小的谜题,期待我们的广大青年朋友们去探索。”



保持好奇心去阅读,去感受世界,这是五位老师对青年学子们的希冀。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赵天润

视       频

王玥、白一波、高搏、田牧歌、李文迪、戚心茹

赵天润、王玥

编       辑

赵天润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阅读原文